这几天因为一个软件,和工程师沟通出了些问题,因为看到他在给领导的汇报中,将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我(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),所以有些恼火,于是本着“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”的精神,写了一份工作日报,如下: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关于X公司的软件:或许是因为大陆与台湾用词差别的问题,****(注:直接把对方的姓名点明了)对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每次都是很是疑惑,因此特别用图表的方式给出了具体的说明,若是他对此还是不理解,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和他沟通了。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以上说辞,虽然找了一个“大陆与台湾用词有差别”(工程师在台湾那边工作)的原因,但我还是把问题推托给了对方。写完之后,我扪心自问:这样做,是一个问题解决者该有的状态吗?
一直以来,我把自己在工作上的定位都是:成为答案的一部分,而非问题的部分,我也一直为此努力。
如果上面的说辞发日报,那么我无疑成了问题的制作者,而非解决者,于是我就想:双方沟通无法达成共识,软件开发进度被延误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?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?对这两个问的思考,成了我的新的工作日报,如下: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针对X公司系统最后输出的报告表头,到今天已经和***来回沟通了多次,我今天的以图表实例的方式重新解释了昨天的解决方案。
这一经历,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减少因为沟通导致的问题——沟通本来是用来解决问题的,但是实际的生活工作中,很多问题却因为沟通而愈加的以解决。
昨天***邮件中表达的意思,在收到他上一封邮件时我就已经理解,但我昨天邮件中给出解决方案并没能解决问题。这种沟通达不到理想结果的原因有如下两种:
1、阐述者没表达清楚:尤其是在仅仅用文字表达的时候,自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,但因为用词习惯、词语的多义等原因,导致表达歧义;
2、接受者没理解透彻:排除风俗文化、用词差异等方面的因素,人与人的理解力也是不同的,再加阅读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,接受者很可能一目十行,非常不认真的阅读……因此接受者理解不透彻是极有可能的事;
针对以上两方面的原因,我想到的解决方案如下:
1、对阐述者来说:优先用图表、实例演示的方式说明,而且说明要完成,不能只用文字,而且只表达重点——配合具体的实例,将整个问题流程解释清楚非常有必要;
2、对接受者来说:要认认真真的阅读,遇到问题就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确认。
除此以外,减少因为沟通产生的问题,沟通流程管理尤为重要——可以从以下几点改善沟通流程,减少因沟通产生新问题的可能性:
1、尽可能的减少沟通环节:问题的双方直接沟通最好;
2、使用多种沟通方式:不要仅仅靠邮件、面谈、电话等沟通方式中的一种,要就同一问题使用多种沟通方式进行确认,从而确保问题真正被相关人员所理解。比如说发邮件后,用电话、短信或聊天软件留言等方式通知对方查看邮件,并约定时间确认对方是否完成理解了自己的意思,这样就可以避免同样的问题一直说不清楚。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这样的日报,才是我应该有的,问题解决者的姿态。
0